一天时间里,苏州和上海相继在房子上出现了大动作。
先是苏州,1月30日,据凤凰网房产苏州站消息,苏州买房不再做购房资格审核。
可以说,被誉为“中国最强地级市”的苏州全面放开限购了:全面取消住房限购,不限面积、不限套数、不限户籍。
紧接着,当天下午,上海又宣布在本市社保满5年的非沪籍居民,可在外环外区域(崇明区除外)限购1套住房。
一天时间,两座城市,两道重磅政策,这背后传递的信号是什么?房地产,触底了?
其实,放开限购早有预兆。
去年11月14日,广州就明确了“认房不认贷”。
今年1月27号,广州更是大幅放松限购政策,打响了一线城市放松限购的“第一枪”。
要知道这是2015年以来,第一个对限购实现全面优化的一线城市。
苏州全面放开限购值得关注,但广州、上海这两座一线城市先后松绑限购更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为什么这么说?
因为,在去年苏州其实已经松绑限购了,只是留了个“小尾巴”,昨天把这个小尾巴取消掉也是顺势而为。
这里,我们可以先捋个取消限购时间线:2022年,大部分三四五线城市已经没有限购的措施了;2023年9月,金九银十,二线城市纷纷取消限购,主要包括南京、合肥、济南、青岛等12个强二线和省会城市;2024年1月,一线城市广州接近全面取消限购;
1月30日,强二线城市苏州全面取消限购;上海优化调整限购政策。
目前,还没有全面取消限购的城市有:
一线城市,北上深;二线城市,天津、成都、西安、杭州。
而随着它们逐步取消限购,才是真正考验楼市含金量的时候了。
再来看下广州放开限购政策的要点总结:
1. 面积120平以上的房屋全市解除限购,鼓励外地人来买改善房;
2. 广州居民实质上完全不限购了,把原有的房子挂租或者挂牌出售后,就可以继续买,不受面积限制;
3. 商业公寓不限定转让对象。
值得一提的是,伴随广州限购政策发布的还有一点,很重要但也很容易被人们忽视:
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、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和政策体系。
意思是:不希望外地人进来把刚需房价炒起来,让更多打工人能够扎根广州,同时欢迎更多的外地人来到广州,共同参与城市建设,分享发展红利。
而这背后是政府有意践行学习新加坡的“双轨制”,通过划分房子的属性,让房地产充分市场化。
那么,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来了。
一线城市也开始全面放开限购,意味着2024年房地产要触底了?
著名宏观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前几天的一篇文章中指出:
目前的房地产市场,无论是投资额,还是对应的住宅销售面积,都已经明显低于它的长期合理中枢。
也就是说,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调整期,但房地产过度下调引发市场的过度反应,导致房地产市场低迷。
在高善文看来,在理想的条件下,一部分头部房企能够以正常的市场化的条件恢复筹资,筹资性现金流能够恢复正常,这个是流动性危机阻断最可靠的标志。
房地产市场需要一定的恢复期,但并不能确定已经见底。
另外,如果拉长时间来看,2035-205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要求达到75%-80%,以及横向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进程。
中国房地产无疑还将迎来大分化时代。放开限购,意味着躺平、回归“老路子”?
或许,可能很多人还会有疑问:
广州、上海这种一线城市都陆续放开了限购政策,包括1月26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提出,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,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。
这是不是意味着放弃了过去提的“房住不炒”理念?我们又要重新走老路子,回归房地产的传统模式?
首先明白一点。
广州这次放开大户型限购,就是让房子回归市场,回归商品的属性。
房住不炒的理念,就是要让房子成为市场商品,满足市场的供需平衡,而不是说只是单纯的管控,导致管控越多,反而让房子出现一种非理性的泡沫估值。
所以无论是过去的管控,还是现在的放开,都是一种手段,其目的本身,还是对“房住不炒”这一主线的贯彻。
到了今天,房地产的基本面其实已发生了变化:中国进入一个房地产行业大的结构转型期,即买房作为投机、实现一夜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,房子回归住房和投资价值的属性。
如果这时,很多人还沿袭过去房地产传统发展模式的思路,这种思路是注定不可持续的。
过去,房地产传统发展模式逻辑就是把房子造好,然后出售赚差价,至于其它,都是支持这一逻辑的手段。
这就要求大部分房企不断买地,然后建造并出售房屋。它除了需要真实的居住需求外,还需要房价不断上涨。而房价的不断上涨,又催生了许多负面效果:
一方面,房子的投资属性转为投机属性。
很多加杠杆的人,可能买了长期看价值不高的资产,一旦经济基本面、环境、人口因素发生变化,这些资产就会贬值;
另一方面,房地产作为重资产,天生具有金融属性,地方监管稍有放松,可能就与金融发生过度的结合与联动,从而导致多种风险:地方政府会过度依赖土地财政;实体经济无法安心做实体经济,也想投资投机房地产;青年人面临巨大的购房压力,在择业、婚姻等方面也有更多压力。一些低收入行业就不考虑了,这也会挤出实体经济获得资源的能力;高房价会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/负担;
……
传统发展模式的背后是“地产-地方政府-金融”的三角关系,而这三个主体的利益共同点,是土地价格与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提高。只有这个逻辑不变,才有可能延续旧发展模式。
但今天我们看到,为了对房地产行业有效管控,形成的三道红线、银行贷款集中度限制、土地集中供应的管控格局,已经推动了房地产行业进入大的结构转型期。
房地产行业注定回不到过去的模式与方法,如果妄图走房地产的“老路子”,那无疑于“饮鸠止渴”。房地产,未来的三个阶段
尽管在房地产不可能回归“老路子”这一点上,大多数人已经形成共识。
但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模式,探索出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道路,还需要政府、企业、金融体系和监管机构等的群策群力。
而这其中又需要考虑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短中长期阶段:
第一阶段(1~3年):即期/短期,围绕居住市场初探新发展模式
这一阶段,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共识,即“旧的发展模式”仍然是基础,要在转型发展中扮演支持角色。
从监管机构及国家角度来看,房地产市场短期目标是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。
因此,一方面,整个房地产的底线是不能发现系统性风险,出现“硬着陆”;
另一方面,也不能因为防范风险而放松政策,导致引发新一轮的房价上涨,或者进一步加大金融与房地产的绑定关系,进而形成新的系统性风险。
从房企及地方政府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来看,在防止系统性风险出现的前提下,可以率先围绕住宅市场来试水探索“新的发展模式”,比如租赁住房、老旧小区改造、物业及社区服务等;
然后进一步进行广泛尝试、应用“轻资产”模式,增加自身的服务业维度,围绕社区/居住物业提供的基础物管以外的增值服务以及资产管理。
无论如何,目前的形势,仅靠自下而上的、纯粹市场化的力量、纯粹靠金融政策,或不足以解决问题。
一是需要中央对情势有比较清晰、统一的认识,自上而下地牵头各部委及地方统筹协调完成各项目标。
二是地产行业也不能“独善其身”,需要宏观经济基本面平稳向好。目前地产行业已陷入一些负面循环,例如:“地产不好,经济也不好,经济不好,地产也不好”……
行业的向好,最终需要居民购房能力与意愿的提升。行业仍需要依赖“旧的发展模式”造血,才能避免行业“硬着陆”,帮助中国房地产行业顺利过渡至“新发展模式”。
第二阶段(3~5年):中期围绕广义不动产行业探索“新发展模式”
至于第二阶段,首先,整个房地产市场解决了行业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问题,进入平稳健康发展及良性循环阶段。
一方面,房地产市场构建起多元化、多层次、多主体、多形态、能够满足居民刚性及改善性等合理需求的住房供应模式;
另一方面,在租购并举层面,也形成了一个符合“长效机制”、满足最广泛人群利益的住房供应结构及模式,即租与购的比例相当,或者逐渐接近,并且在住房的存量供应里,租的比重不断增加。
其次,整个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在广义不动产领域探索“新发展模式”。
在“居住”方面,对租赁住房、住宅物业进行探索,以及对城市的老旧小区持续进行改造,并建立一套能够自负盈亏、良性循环的业务模式。
在“非住”方面,则大力转向一切服务“新发展模式”的业务、业态、赛道和领域。这里可以先从国家政策支持的不动产领域开始,比如仓储、产业园等基础设施;并进一步在购物中心、写字楼、产业园等不动产,构建起轻资产的服务能力,包括代建、代运营、租金及基础物管以外的增值服务、资产管理等。
同时,在金融领域上也要加大资源投入和支持。
当房地产市场进入稳健康发展及良性循环阶段,并且“新发展模式”的路径更明朗后,在监管的主导下,金融体系也要开始探索对其他不动产业态领域提供融资政策支持。
第三阶段(5~10年):长期完成在广义不动产领域构建“新发展模式”
到了这一阶段,房地产已实现总体的良性循环及平稳健康发展。
与此同时,主要市场主体也都找到各自的新角色、赛道、定位,进入比较平稳的增长通路,能够依赖“新发展模式”进行可持续的发展,房地产行业在几大领域实现了转型及“平衡”:
1.住房供应及结构方面:“租”与“购”之间的平衡,照顾最广泛的人群;
2.政策面:在住房调控(房住不炒)及针对广义不动产的政策之间要找到平衡,不致因为“房住不炒”政策而影响到其他不动产业态的投融资及业务发展;
3.与资产的关系:在“轻”与“重”找到平衡,更大比例的业务是轻资产化的;
4.在增量与存量、制造与服务的关系上:由增量/房地产/不动产,转型为存量/不动产及社区运营及服务,市场主体在两种业务模式与类型间要找到平衡。
而在金融领域,对房地产的资源投入与支持也要匹配“新发展模式”,实现转型:
首先,摆脱对新房开发销售模式的依赖,面向广义不动产的开发、投资及运营服务,为不同类别的业务、业态、模式(重vs轻、制造vs服务、住vs非住等维度)等提供金融支持;
其次,在股、债融资上实现更好的平衡,助力不动产行业实现整体的“去杠杆化”。
金融与房地产的联系始终要明确,是要有效率的、市场化的、严守金融风险底线思维的、符合房地产行业政策纲领的,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。
从市场主体/参与者、监管机构到全社会,其实都需要思考未来一到两年、三到五年、五到十年,房地产行业的发展,思考中国房地产的新发展模式是什么,以怎样的速度和节奏转型、发展至怎样的方向。
或许房地产未来情况的演化,依旧存在许多的变数,有着许多不确定性,但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依旧能怀抱信心,穿越行业的周期。
毕竟,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,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。
本文为转载文章,不代表飞米房产网的观点和立场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